網頁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報導】從大鳥村談「戀、練、煉、鍊」文創產業

原文位置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660


■林張獻文
依據中國時報99年8月21日莊淇銘教授指出:人類進入知識社會後,所得分配會越拉越大,貧富不均情況將加劇;主計處公布,我國貧富差距創新高,差距從97年的7.73倍提高到98年的8.22倍。
而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提出M型社會觀點,原本穩定社會力量的中產階級,也將淪落到中下階層。莊教授在未來學的課程中亦指出,「M型社會」雖反應了貧富兩極化,未能反應貧富人數的擴大,提出了「高跟鞋型」的未來社會觀。
反觀在原住民部落的社會,不知該以何種角度,去衡量原住民的經濟所得於全球變遷、數十倍世代的今天。

在地就業依賴政府補助

城鄉發展與區域間所得是否均衡,現今已被視為衡量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經身處於部落的觀察發現,在屬於台東南迴線的部落發展迄今,留置於部落的老青壯年、青年,甚至始大學畢業失業的朋友們,在經濟所得上,均仰賴政府擴大就業及採集或零工始有收入來源,利潤微薄且此區之平均中低收入戶戶數相較其他地區較多。
隨著全球化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勢,觀光發展已被視為「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與發展工具。所謂「偏遠地區」除了其交通不便的意涵外,更直指地方經濟發展相對停滯的地區,這些地區無法僅靠交通的改善來促進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成長。
所以,運用原住民偏遠地區低度開發的特性,將限制轉化為潛力,使各種自然資源與文化產業做進一步的結合,透過細緻的包裝手法與故事行銷方式,強調部落特色風格並區隔目標市場,以建立部落之「品牌識別」,始能因應符合目前潮流趨勢,且如能將之轉化為部落所得,進而推動當地的就業機會,應能使原住民部落逐步朝向永續經營之道。
現今,由於天災因素加深了部落偏遠地區的產業環境惡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針對莫拉克風災重建區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輔導案,委託台灣原住民民族學院促進會,就以這幾月來的輔導過程及初部資源調查情況,並經由部落巴札筏協會總幹事潘世珍表述大鳥村的故事。如下所述。

大鳥村特色緣由

「馳騁在台東縣南迴公路上,路經大武鄉的大鳥村總讓人有一種不意思的感覺,地名如此之特別,想必一定有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來解釋這一個使人害羞的地名由來。大鳥村有90%以上為排灣族群,世居在這個族人生性純樸踏實。
大鳥村之所以叫大鳥,族人有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因為早期族人搬遷至現居地時,因上空常出現一種會吃人的大型鳥類,所以便取名為大鳥,另一種說法則是從上空往村莊遠眺,形狀好像一隻鳥的身形,因此才叫做大鳥村,不管由來如何,總之這個地名是非常讓人好記又難忘。
大鳥村是大武鄉最大部落,傳統農耕及工藝技術都還傳承排灣族文化的血脈,但卻停留在零散及屬於個別家族的階段尚未形塑出部落的主體產業,加上早期大鳥村曾是全國最大宗的香茅油出產地,其品質冠居全台,然而隨著化學工業的興起,化學合成又廉價的香茅油充斥市面,反而讓大鳥村的香茅油無法持續下去。
在族人面臨部落失業及人口外流嚴重之時,如何讓部落有一個適合又長期經營的工作可做是當務之急。去年的88風災重創了部落的安全防護,在部落安全堪慮的窘境下,我們思索部落到底能做什麼文化創意產業,經過與部落耆老的討論,決定找回從前的產業活動:香茅煉油。
在工藝方面以傳統服飾的臀鈴及琉璃珠出發,並且加入了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莫拉克風災重建區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的計畫,並且由輔導團隊來協助辦理。

傳統香茅、臀鈴、琉璃珠

提案方面由大鳥村的『台東縣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提出『戀煉排灣風情-把文化穿在身上』的作業計畫,計畫中將分3個部份進行:第一部分是市場研究的調查,第二部分是產品主題創意的研發,第三部分則是觀念與技術的研習。
而『戀、練、煉、鍊』這四個同音異字的表現下為創意主題,從『戀戀大鳥』到『練練工藝』再來是『煉煉香茅』,繼而掛上『大鳥鍊鍊』。
未來更能將傳統服飾中的臀鈴,除穿戴在身上以外,另縫製成背包、門簾等,除能留住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符合現代生活需求,有助部落產業生根,改善部落族人生活品質。
而琉璃珠在排灣族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及代表不同的意義,製作琉璃珠希望能將琉璃珠普及化,帶給每個人滿滿的祝福;至於香茅草的種植中,將探討其生長習性、栽植方法及如何發展出各種用途。在縫臀鈴、融琉璃及種香茅的過程中萃煉部落精華,串接起部落族人的情感。」
在文章的表達中,可顯現出部落無不積極推動部落產業,改善生活環境。然而,欲營造部落之關鍵成功因素端視其核心資源,才能創造出其競爭優勢的基礎及能力。

發展部落文創競爭力

故本委託案係經由有計畫的流程設計與檢視,針對部落內部資源、外部資源、實體資源、虛擬資源進行系統式的調查與分析,以了解部落本身擁有哪些可用資源?取得管道為何?誰需要這些資源?如何應用與整合這些資源?有哪些資源正在流失?可發展的資源為何?且能以人、文、產、地、景的規劃休閒觀光產業之基本方法,推動得知。
因此,本計畫乃透過「產業文化化」的程序來發掘、調查、彙集、分析歸納,並以「文化產業化」的操作方法,將部落的資源深化產出;循此程序建構出部落文化產業之獨特價值。
過去在原住民部落,「門是不用關的、河是一起游的、山是一起爬的、水是一起喝的、飯是一起吃的」!
從過去的生活中,相信部落是擁有許多尚未被發掘之潛能;現在的原住民部落,不能僅著眼於政府的輔導策略與優惠補助方案,應奠基在社區總體營造及文化創意的推動上,透過部落居民的共識凝聚和集體參與,才能創造社區總體的競爭條件,並能將土地跟人與文化、產業、永續等操作方法,結合部落總體營造行銷部落而努力。
資源是一切發展的基礎,亦是指環境中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任何事物。在部落中往往欠缺了無法用言語述說的推動力,致部落中已擁有之潛能易喪失,甚至已沉浸於文化視盲之錯覺。遂在規劃上,文化創意的展現是由資源為基礎,從中發掘資源的獨特性及未來性,形成共識產生組織力後,首要規劃步驟是需逐步打造一個由小區域、小規模,資源集中之要領,讓部落有的、沒有的,可用的、有發展力的,透過深化產出,共構部落之願景,並能強化居民之參與度與資源再生創造居民所得,讓部落得著生機,改善生活。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專案執行)
【作品2—臀鈴】
大鳥部落希望透過臀鈴的複製過程,重新找到部落發展的契機。(圖/台東縣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 文/原促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